在國內,通常被認為是輔助科室的病理科不是醫學生畢業后的熱門選擇,北京大學醫學部(下稱北醫)2007級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有300多名學生,但凡留在國內的,無一人選擇了病理。
與此相對的,卻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美行醫的中國醫生中,病理科是選擇人數最多的科室。

(數據來源:喬說美國醫療)
北醫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陽晨是其中一員。
他從大三的病理課開始對病理產生濃厚興趣,大四著手準備出國,大五交換至美國,專程進行病理實習,并確定“美國的教學模式非常符合個人期望”。
8年讀了5年,他就和同樣致力于病理學的女朋友通過了USMLE(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并couple match(申請匹配)到了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院。
據說,北醫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同學間,至今還流傳著這對“學霸夫婦”的傳說。

不巧的話,病理科培訓可能長達6年
陽晨的病理科住院醫培訓目前進行到第3年。
“美國這邊病理科住培分為AP和CP,一共4年!盇P,Anatomic Pathology,類似于國內外科病理學,看顯微鏡,出診斷報告;CP,Clinical Pathology,是美國較為獨特的列入到病理科培訓中的項目,像國內的檢驗科,又同時包含血漿置換等國內血液科、腎內科常見操作。
“輪轉到這些操作的時候,要全周on call,無論早上白天晚上!
而即使過完了這繁忙的4年住培,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病理科基本上必須做?婆嘤!标柍空f,“有些?婆嘤柨赡苤灰1年就夠了,但如果你要運氣不好,或者是從小的住院醫培訓項目出來的話,他們會讓你先做1年surgical pathology的‘?婆嘤枴,其實是一個大病理科的培訓,這樣你總的培訓時間實際上就是6年!
國內病理醫生實在太忙了
那么問題來了,國內病理科基本只需規培3年,3年之后,就能進入各?祁I域開始工作。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中國醫生選擇去美國受這份“苦”?
“在國內做病理科醫生太忙了!标柍空f。
他目前所在的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是病理學老牌名校,這里曾出過18名生物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基礎生物研究底蘊尤其深厚,但即使是這樣一所全美知名的大型教學醫院,病床數還不足他原先實習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1/3,病理科人手卻有原先的3、4倍之多。
病人多,醫生少,工作內容也更繁雜,“圣路易斯華盛頓醫院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外科中心了,每天的大case量大概也就6、7例,像在天壇醫院,每天都有3、40例;那里是3個主治,這邊有4個主治醫生,但神經標本都有住院醫和技術人員幫忙切,然后包埋大塊,在國內都是主治大夫自己切,自己選擇包埋部位,自己負責冰凍!
“工作環境也不是很好。八年前人民醫院的病理科在外科手術室旁,冰凍檢驗和做大體解剖的臺子在同一間屋子,通風也不是特別好,染色的時候化學試劑的味道很嗆人!标柍空f,“到我們醫院的話,外科解剖的工作室可能有國內一個小病房那樣大,同時安裝了很好的空氣過濾裝置,在樓里甚至聞不到一點福爾馬林的味道”
當個“朝九晚五,做五休二”的醫生
因為工作忙,環境差,雖然陽晨覺得“國內的病理科醫生收入也不是特別差”,但綜合起來,“性價比”卻大打折扣。
說起來,美國病理科醫生的收入在所有醫生中也不過處于中等,其中AP比CP高,但即使是忙碌的AP大夫,也基本能做到朝九晚五,做五休二。
陽晨用了一個詞組形容美國的病理科——“Family friendly”。
“當上主治之后基本上就很少值夜班,所以如果你和家人兩人都是醫生的話,一個人選擇病理科,另一個人選忙一點的科室,或者兩個人都是病理科,對照顧家庭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常見的“多科合作”“跨科合作”
有了時間也就多了交流。
陽晨去美國實習那年,每天都拿著切片去主治醫生辦公室一對一交談,主治醫師一邊看片,一邊診斷,一邊會詢問學生的想法并給他們糾正,國內很少有老師能有時間和精力做到如此細致。
還有與臨床科室的溝通。
比如最常見的tumor board(腫瘤聯合研討會),外科、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諸多科室人員會集合在一起做病例匯報。
“這個會,一方面是給出信息,一方面是獲得回饋!币恍┎∏檫M展相對較慢的腫瘤,如內分泌腫瘤,每2周要讓所有醫生坐下討論一次;進展快的,如婦科腫瘤,每周都要開“大會”。
病理科住院醫從第二年開始就要獨立在大會上展示自己做的病理匯報,盡管主治也會參加,對年輕的住院醫來說,依然是挑戰。
還有做研究時,這種多科交流也十分常見。
美國的病理科雖屬于臨床一線科室,但科研的時間相當長,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臨床和科研的時間分配幾乎五五開。
“僅從我的經驗上來講,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國人選擇病理科的還是比較少的!标柍空f,“不少前輩在病理科做得很成功,有些已經做到了科主任的位置。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曾經在美國做過多年科研,學術上成果豐富!
而這種“科研”不僅指病理科以“一科之力”完成的項目,也包括不少與臨床科室的“多科合作”、“跨科合作”。
“我以前在國內輪轉的時候,科研很少有多個科室合作的,但在美國這邊很常見。比如我是消化內科的大夫,一般要定性的話我都要找一個病理科大夫去檢查,過一遍做過的活檢,科研的最終結果也都會帶上病理科作者!
同理,病理科如果牽頭研究也會帶上一些臨床的作者。
“做病理科的成就感可能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診斷,如果能給出最精確的診斷,會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一方面,做病理科有很長時間去做臨床科研,你可能會發現一些指導診斷或治療的技術!
陽晨說,病理科對病人的幫助可能不是“立竿見影”,但這細水長流的陪伴與進步,會一直是他的追求。
|